【公共安全治理访谈】井冈山市公安局:深耕“红色治理” 筑牢红色堡垒
发布时间:2025-03-17 11:01:50  发布者:admin


       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,贯彻落实全国、全省公安工作会议精神及省委省政府治理强基战略,以“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”“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”专项行动为牵引,进一步巩固提升“三大专项行动”,深入推进公共安全治理,源头防范各类安全事故,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,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,厅政治部联合新法治报、赣法云客户端,开展“深化公共安全治理 助力更高水平平安建设——全省县级公安局长访谈”系列报道。

井冈山,被誉为“中国革命的摇篮”。作为“中国革命的摇篮”的守护者,井冈山市公安局紧紧围绕健全国家安全体系、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、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等重点任务,创新完善“井警有调”解纷工作法、警保联动和警网融合机制,有力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,推动完善新安全格局,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。

日前,井冈山管理局党工委委员、市委常委、公安局局长谢振福接受专访时表示,将深化“三张图”应用,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,不断推进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模式创新。

记者:请具体介绍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成效和做法?

谢振福:社会治理追求的根本目标和最终目的,就是能让人民群众感到安全,让人民群众感到满意。近年来,井冈山公安把群众安全感、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社会治理质效的根本标准,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取得了一定的成绩。公众安全感和公安满意度连续14年排名全省前列,连续两年全省双第一。

一是做实“三同五大”。结合“百万警进千万家”“夜查、夜巡、夜访”即“三夜”活动,主动走进群众、融入群众,每季度利用一个月的时间,由局领导带领机关民警与派出所民警一同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、同住,同开展民警大走访、治安大整治、矛盾大化解、困难大帮扶、信息大采集工作,不断拉近警民距离。

二是搭建“指尖警务室”。全面推行“一村(社区)一群,一群七员”微信工作法,在每个自然村(社区)建立一个微信群,加入责任警员、户籍警员、交通警员、巡防员、宣传员、乡镇驻村员(街道办网格员)、村委(社区)干部等七名成员,24小时为群众提供“微服务”。共建立公安微信群318个,实现社区乡村全覆盖,为群众提供服务5.3万余次。

三是推行“群众身边110”。在每个社区、村居、学校设立“110服务点”,每个服务点由一名民警负责承担接处警员、调解员、情报员、防范员、服务员、宣传员“六员”角色。在每家每户张贴责任民警信息,群众可24小时拨打民警手机报警求助,实现警察上门、警务进村、警点前移,真正把“110”建在群众身边。

记者:请问如何推动交通事故预防和公共安全事故源头防范?

谢振福:自省厅部署开展“三大专项行动”以来,井冈山公安认真贯彻落实厅党委的部署要求,优化工作理念、巩固前置防线、重视科技支撑,深化“三张图”应用,推动了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、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。

一是夯实社会面防控“驻点”。在打造全吉安市首座“景区24小时综合警务工作站”的基础上,新建5个警务站,将全市划分为94个巡处网格,以构建“135”快反机制为契机,围绕接警时间短、巡逻防控频、警情处置快的“短、频、快”定位,建立警务工作站30秒离站、3分钟到达现场、30分钟处结完毕的“30 3 30”特色巡处模式,有力提升了公共安全防控水平。

二是优化交所融合改革“巡线”。打破警种壁垒、整合警力资源,大力推行以农村派出所为主战场的“1 3 N”“交所融合”试点改革,实行办公、调度、处警、办案、窗口服务五个“一体化”,构建了“点上维护治安、线上管理交通”的警务模式。改革以来,全市农村辖区平均接处警速度提高22%,违法犯罪类警情同比下降6%,交通事故亡人数分别下降11%。

三是织密感知防控网“控面”。先后布建并整合智能感知设备7200余个,搭建了以指挥中心为中央枢纽,三大城区分控室为分支的“一中心、三分控”,依托中心数据墙的“一图呈现”,开展全天候的全域研判。今年,全市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42%。

记者:请问在矛盾纠纷调处方面推出了哪些举措,确保实现“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、服务不缺位”的目标?

谢振福:近年来,井冈山公安局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,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发扬“邱娥国工作法”,强化属地管理和多元化解责任,推出“井警有调”解纷工作法,推动单一调解到多样调解的加速转变。2024年2月,“井警有调”解纷工作法获评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吉安实践先进典型。

一是夯实调解基础。在城乡接合部选址建设了“井警有调”工作室,规划设置了群众接待区、矛盾调解室、心理疏导室等功能区域,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实体运转。聘请包括心理咨询师、律师、法官、老干部在内的20余名矛盾纠纷调解专家入驻,组建矛盾纠纷应急小组,形成“民警主导、人民调解员协助、律师入驻、司法托底”的四方联调化解格局。

二是实行分级预警。结合近三年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实践以及“三大专项行动”矛盾纠纷评估机制,推出“三色预警”工作法,配套建立分等级矛盾纠纷调处回访机制,将半年内发生3次以上的同一矛盾纠纷定为红色,由社区民警牵头会同乡镇(街道)召开矛盾纠纷调处联席会议后协商开展矛盾调处;将半年内发生2次的同一矛盾纠纷定为橙色,由联调队负责调处;其他矛盾纠纷定为蓝色,由民警、辅警进行调处,通过分级预警实现精准调解,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到99%以上。

三是创新调解方法。依托入驻“井警有调”工作室各行各业的调解专家,规范公调对接、诉调对接、访调对接、检调对接,由易到难实行“五级联调”,实现“一站式”调解。公开专家个人信息、擅长领域和业绩,来访群众根据自身诉求和意愿,自主“挂号”选择信得过的调解员,实现“挂号式”调解。依托网络平台实时搭建“云端会场”,提供“一对二”“多对二”法律咨询和调处服务,实现“云上”调解。四是建立跟踪落实机制。围绕实现“案结、事了、人和”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,建立“一事一回访”机制,对已调解成功的,在7日内回访了解掌握矛盾化解成效,继续做好法治宣传和思想教育;对未履行协议的,巩固调解效果,防止矛盾纠纷出现反复。对流转的及时跟进掌握化解进度,确保了排查、交办、整治、督检、落实、反馈的工作闭环。

记者:请问,在坚持和发扬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推进社会治理方面有哪些思路和举措?

谢振福:“枫桥经验”不同的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的时代内涵。党的二十大提出“完善社会治理体系,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”后,“枫桥经验”更加强调共建共治与共享。

近年来,井冈山公安坚持以“秩序好、发案少、社会稳定、群众满意”为总目标,大力发扬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不断推进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模式改革创新,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,茨坪派出所获评全国首批“枫桥式公安派出所”,今年又获评“全国楷模”先进集体。

一是党建警务共振。始终坚持以党建为统领,以“十红”活动为主线,将党的建设各项要求贯彻到公安工作中。在吉安市率先实现派出所所长、社区民警进街道(乡镇)、社区(村)班子,依托镇村社区各级党组织开展社会治理各项工作,实现问题联治、工作联动、平安联创。

二是群防群治助力。大力推进平安共同体建设,先后组建“红袖章义警队”“五老调解队”“平安井冈联盟”等20余支群防群治力量,与辖区35家规模以上企业、62所学校、3家医院、19家媒体分别建立警企、警校、警医、警媒等平安共建机制,开展平安校园、无毒社区等平安创建活动,构筑起“社会治安社会治”的新格局。

三是警司联调聚力。深化推进共治共享机制建设,促发综治、司法、法院、民政、信访等部门联动,规范运作派出所“井警有调”工作室,建强人民调解员队伍。在交警大队和部分派出所试点推进“险所对接”“庭所对接”“律所对接”工作,使行政、司法、人民“三调联动”等基层治理工作时刻处于“活动”的状态,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。牵头成立的“井冈山市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中心”获评“全省优秀人民调解组织”称号。